【转载】“成功是奋斗出来的”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孔琳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 不断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发布时间:2021-06-01浏览次数:358

临近毕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孔琳接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拟录取通知,这是她梦寐以求的新起点。作为工程大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孔琳立志从事科学研究,已发表多篇 SCI 论文,并拿过国家专利。每年,她的专业课排名都是年级第一,曾多次获得学校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是名副其实的“学霸”。

在学习之余,孔琳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她组建社会实践团,深入革命老区调研,在校内外宣讲 50 余场,颂扬红色精神;对接5个国家级贫困县,投身精准扶贫事业,架起东西部合作的桥梁;关心环境污染问题,积极为打造绿水青山贡献力量。

以积极心态面对大学生活

当别人羡慕孔琳的好运气时,她会说:“越努力越幸运,成功是奋斗出来的。”取得优异成绩的背后,是孔琳无数次的努力、坚持和自我调整。

孔琳曾就读于她所在市最好的重点高中,但高考时因为发挥失常而与她心仪的大学错过,所读的专业也不是她的第一志愿。看着同班同学很多都去了名校,孔琳一度很失落,对前途也相当迷茫。但她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大学生活。

所幸,当孔琳真正接触到环境工程这个专业时,便爱上了它。因为她发现,这个专业很有意义。大二时,孔琳在学校教师的推荐下,申请去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实习,跟着研究院里的教师做科研,一直坚持到大四;其间,她还加入了学校研究生导师的实验团队做研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因此,在专业学习方面,她获得了比别人更好、更多的机会,多次代表学校参加竞赛。

有时,为了同时兼顾好几件事情,孔琳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压力大的时候,我的头发掉得很厉害。”孔琳告诉记者,整个大学里最难熬的阶段是大二和大三,因为事情多,压力大。虽然辛苦,但孔琳都坚持了下来。

这一切,源于她内心对所学专业强烈的认同和热爱。

以实际行动传承革命精神

孔琳出生在江西赣州这片红色热土上。从小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她喜欢唱红色歌曲,听老兵们讲革命故事。大一暑假,孔琳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组建了“忆华夏峥嵘岁月,承红色革命经典”社会实践团,带领同学们走进革命老区,学习红色文化,并对红色革命老区的发展展开调研。

在参观朱德旧居、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等场所的过程中,孔琳和同学们深切地体会到:祖国的河山,处处闪耀着革命的光芒,印着伟大的红色史迹。同时,他们通过与老红军面对面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具体而鲜活的红色历史。

两年多来,孔琳前往多地开展调研、宣讲与帮扶工作,成功举办了50余场宣讲和学习座谈活动。还记得爬井冈山的那一天,她走了三万多步,身体明显感到疲乏,但是和团队成员们一同在红色革命圣地接受革命精神洗礼,孔琳觉得精神十分振奋。“白天要参观学习、采访,晚上要整理资料、写稿子,行程很赶。但我在小伙伴的身上看到了坚毅与赤诚。这正是最打动我的地方。”

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孔琳的性格也在悄然改变。以前的她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女孩,不善于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现在的她变得更自信了,能大方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以务实态度做好扶贫工作

心中有阳光,脚下就有力量。作为一个环境人,孔琳很关心地球环境,想为世界留下更多的绿水青山。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孔琳没有机会去学校做实验,但她也没有闲着,而是积极研究了社会封锁政策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分析了政策实施前后上海市空气污染物特征,并作为第一作者在《环境工程》杂志上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新型冠状肺炎防控时期上海市空气质量特征及成因分析》。

在走访甘肃红色景点时,孔琳发现甘肃的自然条件远远比不上南方的丰饶。看着满地的黄土、黄沙,孔琳很想为贫困地区做点实事。正巧,她在跟着研究生们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有一台仪器是可以捕获二氧化碳的,如果利用这台机器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增加产量。她知道,现在农业上还是习惯使用化肥来给庄稼施肥,但效果远远比不上碳肥绿色环保。“这台机器是可以直接从空气中吸入二氧化碳,再把二氧化碳吹入种植农作物的大棚里,不仅省去人工施肥的环节,还能增产增收。”

在孔琳的联系下,上海市孙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深入甘肃省多个国家级贫困县,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用科技带动生产力,使当地增产番茄 18000斤/亩,增加的经济效益约6000元/亩,做到了技术领先。而且,由于蔬菜瓜果品质高卖相好,使得收购单价提高了50%,充分将农村地区优质水源和洁净空气转化为发展优质生态农业的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虽然后来因为疫情原因,他们的扶贫计划被搁置,不过孔琳和队员们帮当地引进了上海的资源,打开了他们与外界联系的通道。

“参与扶贫项目,我感受到了用双手创造价值的快乐与幸福,所以大学四年在学好专业的基础上,一定要尝试更多的可能性,最好可以用自己的所学帮助别人。不要质疑自己的付出,努力从来都不会错。”孔琳将自己的经验与学弟学妹们分享。她告诉记者,等在国外学好知识和技术,一定会回来继续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

原文来自《东方教育时报》,作者:柳琴


Baidu
sogou